2007年4月12日星期四

明報的訪問:「會計師10年的變遷」

明報的訪問:「會計師10年的變遷」

會計師
掙錢較10年前辛苦     2007年4月11日

【明報專訊】過去10年,國際會計界的風景線經歷巨大演變﹕原來的「六大」合併成「五大」,安達信(Arthur Andersen)又在2001年隨美國的安然(Enron)倒下,餘下「四大」瓜分天下。2003年SARS摧眦香港經濟,會計作為經濟活動的衍生物,當然不能倖免,但不足兩年,隨覑經濟環境逆轉,會計師都來個「V形」反彈,「有人無工做」變成了「有工無人做」。

V形反彈 由裁員變渴才

會計師陳茂波和趙麗娟都說,由內地帶起的經濟勢頭,為本地會計界締造回歸後最蓬勃的環境,但同一時間,由於內地需求愈來愈大,專業要求又收緊,高層中層低層都要齊齊摺起衣袖硬拼,「不要說散仔(辛苦),partner都捱死」,壓力大增,生活質素不升反跌,「這是最好的年代,這是最壞的年代。」狄更斯筆下的19世紀英國風景,也可以被今日的會計界借用。

回看90年代的通脹周期,陳茂波說,當年就算未有內地市場支持,一樣可以「年年加fee(收費)」,「加10%大家都認為好濕碎,一年又一年,年年都是雙位數增長」,是一個好「happy」的party,更有人給小朋友炒份魚翅當零食。之後呢?金融風暴遇上八萬五,「五大」裁員,大學生畢業即失業,留下來的會計師亦只能冷笑﹕「好彩個客執笠,都要搵人埋尾。」

「市道不好的那幾年,當時我在《明報》寫專欄,給行家寫信痛罵,投訴會計師over- supply(供應過多),多了很多人無工做,質疑我們公會沒有做人力調查。當時是2002年,言猶在耳,2004年市道逆轉,05年又有人投訴,質問公會為何會計師會嚴重不足!」陳茂波說,香港目前2萬多個會計師其實是過剩——若不計算內地需求——大型事務所如「四大」,「內地/本地」生意的比例已所差無幾。

陳茂波解釋,訓練一個會計師要3、4年,今日的人手短缺,是當年裁員加上招聘少造成的斷層後果;同時間,美國在2001年安然事件後推出「沙班斯法」(Sarbanes-Oxley Act),大大提高上市公司的內部監察要求,香港要協助內地國企走出去,工作是前所未有的繁複,令本已短缺的會計人手「雪上加霜」。

97年起離開會計師行投身企業的趙麗娟,過去10年看到的是業界以外的會計「風景」。趙麗娟也說,中國崛起令到企業會計師遇上難得的機遇,目前內地的上市公司,都會選用香港人擔任財務總監或財務監督,而招聘的要求,亦由過去需要內地經驗、熟悉國情,變成只要熟悉國際會計準則、有上市公司經驗就可以走馬上任。

分秒必爭 效率支配買賣

在上市公司擔任副總裁的趙麗娟,是較早期進入大陸處理企業收購的會計師,她談到90年代初期到內地工作與目前的對比強烈。「當時要坐火車去做收購,火車又舊又多蒼蠅,食物食水又不敢碰,廠房又熱又無冷氣,電話都係有限。要取一份報表,等半個鐘(對方)都未辦好,原來工廠無影印機,要人手抄寫,若要多份,就要抄多份。」

趙和陳都說,當年到內地,公司會給予hardship allowance(辛勞津貼),亦不是很多人願意北上開荒。到今日,公司政策來個180度轉變,不止會讓最優質的員工照顧內地市場,就連管理層都要親自北上坐鎮。

經濟愈好,生活條件理應更理想,但要兩人比較回歸前後的工作環境,卻異口同聲說今日掙錢較10年前辛苦。除了受經濟大環境影響,通訊科技提升也是「元兇」之一,「以前一單deal(買賣),可以慢慢傾3個月,現在麻煩你3個星期好傾完,因為市場反應快好多。」趙麗娟手上的BlackBerry,讓她可以跟客戶溝通至關燈睡覺前的一刻,她就曾經試過遲覆了一個電郵一天,而失去了一宗生意。「總之就要分秒必爭,但這裏說的一秒,跟過去的一秒差好遠——以前老細催我,可以有好多excuse(藉口),但現在他會話用sms啦,再不是video conferencing(視像會議)啦,以前的一秒,比現在長好多。」

沒有留言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