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07年4月12日星期四

明報的訪問:「香港的法律界形象,在過去10年的變遷」

明報的訪問:「香港的法律界形象,在過去10年的變遷」

三師 神話 下凡來      2007年4月11日

【明報專訊】不久以前,一個小島上有3種人,年輕時勤奮苦學,將青春獻給書本和大大小小考試,天上的神祗也給他們感動了,決定給他們高人一等、與眾不同的身分——「次神」(demigods)。

3 種次神各自擁有一種特殊能力﹕第一種是醫治疾病、解人憂困的能力;第二種是通曉律法、能言善辯的能力;第三種是精於數口、計算錢財得失的能力。3種次神都有尊貴的稱號﹕醫師、律師、會計師。憑覑3種特殊技能,次神們不止地位高人一等,還得到優越的酬酢,所謂薪高糧準福利好。加入次神行列,是美好生活的保證,年輕的次神,是準岳父岳母們的恩寵。

直至最近10年,小島經歷一場突如其來、有如N級黎克特制地震的震動,高樓大廈是保住了,但次神們就一個一個從高處墮下,有分析家相信,是因為次神數目多了,那一片一直把他們盛載在半空的雲朵承受不了重量,穿了;亦有專家認為,是次神的法力不再,回到凡間是必然的結局。無論如何,「次神不再」是事實,從此以後,他們開始學習腳踏實地過日子。

律師 廢定額收費 割價求存

「係失鰦尊嚴,原因好簡單,因為太多,個個都係(律師)。」在法律界打滾40年、執業24年的律師行合伙人馬華潤,見證香港事務律師(solicitors) 人數由他入行時的500多個,至今年直逼6000。當無铫劇集都由「賣中產」的《壹號皇庭》變成「賣青春」、「賣親民」的《律政新人王》,不難發現,香港的法律界形象,在過去10年經歷了根本的轉變。

回歸前後,法律界就終審權、臨時立法會的合法性討論得熱烘烘,但另一更切身的問題引起了更激烈的爭論——處理樓宇買賣的定額收費(scale fee)要被廢除。

密接單易出錯 隨時得不償失

回歸前後樓市暢旺的幾年,買樓賣樓都要請律師「做契」,conveyancing(樓宇買賣)成為法律界極主要的收入來源,律師樓都根據收費表收費,業內相安無事。但回歸前,政府決心引入競爭,立法廢除了定額收費,面對樓市萎縮,律師樓不惜爭相減價爭客,倚賴樓宇買賣收入的傳統律師樓,生意銳減。

「97 年前賣樓有個scale(收費表),例如100萬樓我們可以收1萬,現在可能只收到三四千……個經紀話可以搵到個律師收5000,我們平時收開一二萬。你一係做,一係唔做,如果做,你點可以收人一萬?」馬華潤說,廢除定額收費令業界在樓宇買賣的收益銳減約七成,但由於他的主力是代辦遺產,轉變對他的影響有限,但業內出現的另一些變化,卻無一同行可以避免。

「現在(跟10年前)一樣忙,但利錢不及以前,報酬不成正比,理由好簡單,因為出面律師費減了。一個相熟的客人找你,你問天地良心,你可不可以收以前個rate(價格)?」「法律超人」謝偉俊的出現,打出法律界一個新局面:「遺囑$999」、「破產$1499」……「抵食夾大件」到如今已不是「法律超人」的獨門絕技,以「平靚正」作招徠的律師行廣告,充斥在各大報章和地鐵燈箱。

馬華潤說,小規模的傳統律師行面對同業激烈競爭「都無辦法」,「一係就唔做」,但面對客戶無理的減價要求,有時候被迫推客。「如果單案認真複雜,個客又一定要平,唯有不做,因為得不償失。你收得平,都要畀番咁上下服務(質素)。」

對手爭相割價,從消費者的角度是好事,律師樓就叫苦連天,不止影響生意,若同行「因價就貨」,提供服務時有疏忽,行內的白羊隨時要為黑羊「✈鑊」。「近年律師會最大風波就係個『燕梳』(專業彌償基金),有會員投訴沒做錯事的律師都要夾份,幫做錯事的律師賠錢……做得多生意,未必有足夠時間看得足,(出錯) 『燕梳』就要賠,幾千元生意可能要賠幾百萬。」

一周工作7天 「人工比下有餘」

小型律師樓為本地小生意拼搏,大型律師樓卻幾乎可以將所有大生意壟斷。大型樓盤、上市集資、大型收購等規模大利潤深的項目,都成為10多間跨國律師行(city firms)及一兩間傳統本地大行的囊中物,本地小律師行很難分一杯羹,不過,大行令每年最優秀的法律系畢業生,覓得一條「飛上枝頭變鳳凰」的捷徑。

99年開始實習的周致聰自言是幸運兒。97年畢業即獲聘請,僱主先讓他到英國讀碩士,回港實習月薪近4萬,2001年執業再大幅加薪至逾6萬元,比他遲一屆畢業的師弟妹因為市道關係,正式執業的薪酬比他少四分之一。

像周致聰一類能夠得到大行垂青、月薪數萬的法律系畢業生,每年大概有30至40個,初生之犢,憑什麼收人數萬元?「我想是市場因素,國際行的客係高端少少,可以多收律師費,人工又高些。但是否真係好高呢?若以工時計,每日工作14至15個小時,星期六、日返半日,人工只是比上不足比下有餘,跟投資銀行比是小巫見大巫。」

過去10年,周的工作都與內地有關,先是協助外資打進中國,然後是帶領國企走出來,下一波,他相信合併收購會是最主要的生意原動力。

受人「二分四」也要做到足,何月薪數萬?周致聰強調,要在跨國大行工作,工作要求跟本地行不一樣,人工才會有如此分野。「返到公司好多人搵,不斷開會,開 conference call(電話會議),有時睇半個小時文件就要畀一個comment(意見),到黃昏時才有時間靜纒寫文件或者寫信。」他手上的BlackBerry,可說是工作的命根子,訪問期間,他就不斷篤篤篤,回覆客戶的電郵,去年,他有100多天要留在內地工作。

「一分錢一分貨」,在所有市場其實都一樣適用。

撰文:羅永聰

圖片﹕李兆昌、麥兆豐

編輯:周瑮

美術:胡春煌

版頭題字:易斐

沒有留言: